反思竞技体育半岛体育- 半岛官方网站- APP下载与群众协调发展
2025-08-21半岛,半岛体育,半岛体育app,半岛官网,半岛电竞,半岛真人,半岛棋牌,半岛体育官网注册,半岛体育官方app下载,半岛体育官方注册网址,半岛体育平台官网注册链接,半岛体育app下载,半岛体育怎么样,半岛体育官网,半岛体育登录入口,半岛体育官方网站,半岛最新入口,半岛下注,半岛投注
日前,新华社资深记者杨明撰文《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》,因为被网站加了个“金牌第一反成讽刺”的标题,引起了热议。文中,杨明举出一连串的官方数据:目前,中国有1.6亿人是高血压、1.6亿人高血脂,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;城市里,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,高中生里85%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;和日本孩子比,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;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%,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……在亚洲,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,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,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!在这个背景下,杨明发问:“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,亚洲绝对第一,这难道不是讽刺吗?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? ”因此,他提出淡化精英体育,将体育回到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的本质上,更提议让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。
文章一出,果然引起媒体和网友的激烈讨论,支持者认为这才是避免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方法,反对者认为这对对手不尊重。而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、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针对此观点的一连串反驳最为尖锐,“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?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? ”他甚至直指杨明个人“某些记者为出名,总是炮制一些所谓‘高论’,这简直是颠倒是非!我们代表团的都不会予以理会”。对此,昨天上午,杨明再发《谁在颠倒是非》,回应质疑,并将“唯金牌论”推向又一个高潮。
历来,中国选手很难在比赛中做到像欧美选手一样的“享受比赛”,而本届亚运会记者在广州发现,哪怕中国代表团200枚金牌破历史纪录指日可待,运动员的压力仍然很大。包括林丹,赛前“超级丹”也坦言,他没办法做到像陶菲克一样享受比赛。前天举重赛场,男子77公斤级比赛中苏达金6次试举仅一次成功,失利后自抽耳光,表示对不起国家。游泳拿了铜牌的张琳,虽然明白自己正处于调整期,很难在亚运会获得好成绩,但金牌让朴泰桓拿走后还是垂头丧气颇受打击,哪怕微博自我安慰“一切都是浮云”,但脸上明显就有一块乌云。这样的大环境,运动员别扭,网友更别扭。有人戏谑:“运动会就是一群需要运动的傻兮兮的在看,一些需要休息的傻兮兮的比赛。 ”
“翔飞人”为备战亚运被关进 “鸟笼”,李娜却可以自由选择不参加网球女单的比赛,这就是职业选手相对专业选手的优越性。身处一个发展完善的WTA系统,李娜的训练、比赛都可以自由安排,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和总教练蒋宏伟也大力支持,他们能很自信地说出“大满贯和奥运会金牌都是荣誉”的话。哪怕今年亚运会,中国女网只有彭帅挑单打大梁,孙晋芳也能笃定地说:“亚运金牌对职业选手不重要。 ”还有台球以及棋类选手,他们身处于一个可持续的职业机制中,虽然也是国家培养,还配备国家队教练,但因为市场化开发较成功,不仰仗国家拨款,因而队伍上下夺金压力也不大。
去年高球入奥,高尔夫这项“富人运动”开始回归体育项目的本质。但与一般竞技体育不同的是,中国高尔夫发展二十年,高尔夫人口每年成几何级数上升,但2007年职业选手刚刚突破100位,去年加上职业教练约200人。这与美国的乒乓球情况类似,乒乓球人口200万,北京奥运会前自愿报名的奥运会集训选手招不满200人。或许这就是良性发展的体育吧,有大批爱好者,也有一些自愿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,选择权全在个人,哪种方式都是参与。经济基础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运动项目,更可以不计较运动成绩。
恰恰相反,在国家倾向性地投入竞技体育,尤其奥运项目后,学校体育的发展被相对阻碍了。根据《体坛周报》报道,雅典奥运会后,有人算过,一枚金牌国家投入七个亿。奥运会冠军直接奖励数百万,山东省的全运会冠军是50万加一套住房,网友批评乱花纳税人的钱。但另一方面,中国足协搞了15年的职业化,也仅能向2000所学校每年拨2万元开展足球运动。根据资料,中国目前登记在册的足球运动员总数只有25823人,相对于乒乓人口的1000万,就别埋怨中国足球成绩不好了。长此以往,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足校,就算为国家做贡献了。
篮球、排球项目前景同样令人担心,在体育职业化、市场化的今天,个人项目更受家长欢迎,集体项目若没有学校扶持,很难普及。甚至北京奥运会,51枚金牌中仅有女子四人赛艇是三人以上的团队项目。黄健翔说,50枚金牌抵一枚足球金牌,从影响力的角度说此话不错。毕竟基础类集体项目是一个国家体育整体水平的反映。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,据日本奥委会官员介绍,他们的运动员一般进入初中才开始专业训练,然后进入专业度较高的“特色高中”,继而与其他学生一起升入大学,只有少数运动员是进入专门的体育学院。而大学毕业之后,运动员往往进入一些著名企业,其主要工作当然还是训练和比赛,但同时也能获得企业的资助。简单一句话,资金也解决了,国家负担也轻了,运动员退役后生计也有了保障,基本的市场建立起来,值得中国学习。
徐济成(资深篮球评论员):如果我们也有美国NCAA那样的大学体系,也有德国庞大的青少年分级联赛,为什么不能派我们的大学生队和业余队参加亚运会呢?而我们的CBA职业联赛,就不必因为一线队员都上亚运而延期。职业体育和亚运会,球迷两者得以兼得。而且中国体育的基础和人才储备,也会形成真正的金字塔形状,不是目前这种一根竹竿,砍了就必须从头再种的局面。所以“青黄不接”会成为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。……金牌是个好东西,千万别让它不是个东西了。
《半岛晨报》:金牌多惹谁了?亚运会和奥运会的金牌反倒有助于让中国人走进运动场。亚运会开赛3天,中国体育代表团夺金如潮。此举引来某些人的不快,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派业余的大学生选手参赛,改变一家独大的现状。对于此等“高见”,笔者实在不敢苟同。首先,派业余选手参赛是对对手的不尊重,有违体育精神。其次,少让中国选手拿金牌,也是对运动员的不尊重。中国运动员和亚洲各国的运动员一样,为了备战亚运会刻苦训练,在比赛场上奋勇厮杀,我们怎么能漠视他们的付出,我们怎能淡看他们为国争光的拼搏。中国队1974年参加德黑兰亚运会的时候,我们的金牌数才排在第3位。那个时候怎么不见有人出来说“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言论”?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是几代体育人“流血、流汗”拼出来的。
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,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。大概许多人不清楚,当今亚洲,只有中国、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,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,世界罕见。也就是说,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,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(日、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),他们或者是学生,或者有其他工作,体育只是爱好。就连日本足球队中也有6名大学生。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,在许多项目上,我们当然占尽便宜。
写那篇东西不是心血来潮,和“炮制”无关,更非“高论”。我关注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现象很久了,在5年前的南京全运会上,就质疑过 “制”和举办全运会的必要,在今年3月报道两会期间,也写过《体育界委员呼吁高度重视国民健康身体素质明显滑坡》的文章,甚至在4年前的多哈亚运会的第二天,我也写过和此文类似的文章,质疑中国军团金牌一家独大现象。批评惟金牌论和批评中国体坛怪现象的观点几年前就形成了,至今未变。令我感到欣喜的是,以前写这些东西没人关注,这次产生反响,得到大多数人支持,说明国人的观念变了,态度变了。我们的官员不能一听到质疑声就跳。“颠倒是非”这个大帽子建议谨慎用之,孰是孰非尚无定论。我没有破坏亚运气氛,扰乱军心的念头,小文引起争论也出我意料,这其实说明这场讨论太有必要,是对中国体育的深层面思考,应该给予支持才对。
回应: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确没错,但把争第一等同于 “体育精神”和 “奥运精神”,以及奥运精神就是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 (注:应该“更快”在前面)就错了! 〈奥林匹克〉里明确写到: “奥运精神是增进理解、友谊、团结、共同发展”,更快、更高、更强只是口号,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,除非服用。可以看到,奥运精神是宏大的,绝非定位在金牌和争第一上。我国的体育官员对奥运精神的误读不是个别现象,难怪会出现方向上的偏差。
体育管理部门早在十几年前就出台了 “奥运争光计划”和 “全民健身计划”, “两翼齐飞”的口号已经象“足球要从娃娃抓起”一样,喊到我胡子都白了,但是,谁认真抓了?为何这么多年体育主管部门一直把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上,群众体育衰微到甚至不如60年代的水平。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,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,尤其是青少年健康,持续滑坡?逻辑上两者不矛盾,但在各省市高度重视金牌,把体育当作政绩工程后,谁都看到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。当然,搞好群体工作需要教育部门、卫生部门和全社会各界的支持、配合。自从北京奥运会后,政府开始重视全民健身,采取了许多举措;刘鹏局长上任后,全民健身抓得很紧,这两年已经有了起色。